杨姓家谱网
 
位置: 主页 > 杨氏习俗 > 正文

春节习俗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关注: 时间:2015-03-11 15:17

春节习俗

过年歌谣:“二十三,摞灶干;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上午吃米饭;大年初一接财神;正月初二拜舅家,正月初三拜岳父;正月初四姑姨家;正月初五吃破五;正月初六送穷神;正月初七吃面条,正月初八即开工”咱中国这个腊月和正月的讲究可是非常多的,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七这15天的传统风俗,让您一次看个够!                       

 

腊月二十三“送灶干”

     腊月二十三,又称“过小年”,是祭灶、送灶神、送灶王的日子。差不多家庭的灶房中都贴有“灶王爷”神像。有的神像只有灶王爷一人,有的还有一女神“灶王奶奶”。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爷像下边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还印有“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祭灶爷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面做成的园饼(即为灶爷干粮)等。然后跪下点香烧纸,边朝拜边说:“灶王爷你听着,干粮你多带点,升天好话多说点,说啥坏话可别说!”一边祷告一边把灶爷干粮圆饼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然后将神像揭下,连同火纸点燃焚烧就一起升天了。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并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干粮,有纸钱,一路顺风保平安,供你干粮和纸钱,请对玉皇进好言。”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扫房子即除尘,“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张罗着行动起来,把房内各个角落的灰吊、蜘蛛网、尘土都清除一遍,同时还要扫地、擦地、清洗各种器皿、拆洗被褥窗帘等,家里有院子的家庭,还要收拾院子里的花草落叶,疏通明渠暗沟等。

腊月三十过大年

腊月三十,也称的除夕,是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日子。在这天远在天南海北的家人都团聚在一起,亲朋见面,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腊月三十上午吃饭前,家家户户都要将写的对联、买的对联贴在门上,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斗方”为正方菱形,贴在门欑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春联是按家庭的门扇有多少就贴多少的原则,不管是堂屋、偏屋还是内屋都要贴,甚至不常住人的房屋也都要贴对联。对联一贴,即表示正式进入过年了,

  贴年画:腊月三十上午,在吃饭前还要挂贴年画。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吃米饭:米饭,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为好饭、美餐,只有在盛大节日里或招待重要客人时才可以吃到,所以三十中午这顿饭,不论富裕家庭还是贫穷家庭都要吃米饭,这是由来已久的习俗,表示欢庆和祥和之意。在吃饭之前,还要先祭祀过世的祖辈,一人盛一碗米饭,筷子竖插在中间,摆放在桌子上,待会才可以开始吃饭了。除了吃米饭外,每家还都要炒几好菜,上一盘鱼,表示年年有余“鱼”!

晚上吃饺子摆供饷:三十晚饭要吃饺子,饭前要摆设供饷,点纸烧香。供饷一直摆到初一午饭后才可收起。

熬百岁:除夕熬百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如果谁熬夜守夜了,就可以长寿活百岁。也还有说法是: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大年初一庆新春

放鞭炮: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鞭炮的目的是接财神爷、许愿,这要求由一家人的男主人操作,先上香点纸叩头再燃放鞭炮许愿。希望在新的一年内,家庭发财、好事如愿!放鞭炮又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所以每家每户都要购买较长较好的鞭炮燃放。放鞭炮忌讳燃放中途断响,即没有燃放完毕就灭火了,这预示新的一年有不详征兆,此时一般做法是,把剩余的鞭炮扔掉,不能再继续点燃了。

吃饺子: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正月初一早餐吃,在众多饺子中只有一个饺子包有一个“锡钱”即5分钱硬币,一家人如果谁吃住硬币饺子了,他就是一家人一年中最有福气的人。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煮元宝:正月初一早餐煮饺子时,要在锅里放几个鸡蛋煮熟,吃饭时每人都要咬一口,表示每人都发财、都得元宝之意。

聚财:正月初一为扫帚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也不能动刀具,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如果扫地,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拜年: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首先在自己家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磕头,然后出门挨家挨户地去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打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下锅:正月初一午饭后,都要“下锅”,炸炸馍,即炸油条。下锅时,要在门外的门墩上放一碗水和筷子、菜刀,并且关门插门,不让外来人进屋。屋里的人不能大声说话,否则油会舍得很快。下锅炸馍数量是根据亲戚家数多少而定的,初二开始外出拜年,要拿炸馍蓝作为礼品去亲戚家,盛炸馍的蓝子是用竹子或藤条编制的长形、圆形蓝子,一般一家亲戚要拿72—90根炸馍(油条)为一家的礼品。

 

正月初二到十五互拜年

从正月初二开始,所有支系亲戚和干亲,都要相互拜年、回拜年。拜年的礼品主要是炸馍蓝,有的还配1-2包红糖,后来发展成“干礼”,即果子糖酒干面条之类的年礼。结婚的新人出门拜年必须要配备猪肉“礼吊”。拜年回来时,对方要回蓝,即在蓝中放12根或16、18根炸馍和其他礼品,回双不回单。回拜年时忌讳把对方拿的年礼东西又拿作给对方拜年的年礼。拜年走亲戚也要按顺序去,一般先去老亲(即舅爷家)、再去少亲,按干亲为大、舅家为大、岳父家为大的原则,依次按天排出顺序,去逐家拜年,拜完为止,有的家庭老亲少亲家数多达二、三十家,光拜年就要走的正月十五,有的采取全家多人一齐上,一天拜多家、家中只留一个做饭的方法,来缩短拜年时间。

正月初五过“破五”:破五,即初五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习惯要吃“水饺子”。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是一年中的大节日,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大家都要出来观灯,又称灯节。正月十五要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有的家庭以水饺代替元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上一篇:农历节日习俗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资源提供: 河南渠首龙土特产有限公司 联系QQ:在线联系 技术支持技术支持